2012年度研究性教学课程观摩系列活动之16——《广播新闻采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02浏览次数:21

 

    4月24日上午第三节课,53号教学楼301室,一个平常的教室,课堂内依旧是教师和她的学生。然而与平常不同的是:“此起彼伏”的学生发言,不时作出精彩点评的教师,在三十多位学生的周围,来自校领导和各学院领导、教师一百余人关注的目光更增添了课堂的热烈气氛。这里是文化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研究性教学课程观摩活动首站《广播新闻采制》课程的现场。

    在观摩课开始之时,主讲孟玲老师精辟地概括了本次研讨课的学习目标: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是一个集策划、采访、写作、录音、编辑、合成于一身的实训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思维与实际操作技能。此次研讨不仅是对学生实训作品的点评分析,更是对项目所涉及的理论和技巧知识的归纳与升华。因此,各小组发言需从节目方案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节目设计的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充分阐述实训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而其他同学可从节目的内容、形式、主持人和制作技术四个方面予以分析。
    接下来,各小组学生分别进行PPT演讲,其中第一小组的激情讲述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他们的PPT结构清晰、内容充实,但节目本身的制作问题在其他同学的犀利点评中一一显现,一场交锋就此拉开。尤其是针对节目中话题热议环节的嘉宾遴选问题,引发了师生的激烈争论,一位女生更是现身说法,指出由于人选不当导致了节目观点片面、不深入的消极后果。此时课堂上短暂的静默,接着慢慢响起了掌声,一位,又一位……这掌声因同学们的深刻思考而起。节目往往是不完美的,但正是有不完美的存在,才有分析研讨的必要。而只有分析研讨,才能共同进步。这堂课我们看到教室真正成为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观点碰撞的话语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积极踊跃的发言中不乏一些闪光的思想。
    在随后的说课中,孟老师基于对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实践平台四个方面向在场的各位教师展示了《广播新闻采制》这门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以广播媒体的业务流程为主线,变原有的章节单元为知识单元,将与广播媒体紧密结合的实例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与广播新闻制作机构接轨,提升学生适应行业所需的“关键业务能力”。孟老师认为,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长久热忱。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概念或理论,也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意味着让学生能够有新的观察,采取有效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从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也都感觉到,研究性学习已不再是传统的单方面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兴趣驱动、乐趣学习的过程。分组团队中的头脑风暴与分工协作不仅是学习的源泉,也是让学生突破自我、激发进步的良药。
    参加观摩的教师对孟玲老师的《广播电视采制》课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研讨课,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的表现采取自评和老师最后总结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其作品的优缺点,一堂课下来,学生应当能真正明白整个节目制作的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认为本次研讨课“真正体现出组织实施的效果”。当然也有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认为类似的研讨课还可以有提高的空间,认为孟玲老师如果“在某一小组发表观点的过程中,采取暂停的方式,对当下出现的问题或状况进行即时点评,效果会更好”。
    我们相信,在孟玲老师的继续努力下,《广播新闻采制》课程在原校级示范课的基础上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孟玲老师也会在教学岗位上有一个更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