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先后多次参加教育工作会议,聆听过有关教育工作讲话,也参加过工作调研,深感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身上“唱功好,做功差”的问题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这种政府诚信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党的形象,更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唱功好,做功差”总体上说属于四风问题,究竟是形式主义还是官僚主义没必要去厘清,但探讨为何会出现“唱功好,做功差”的问题并如何从作风层面解决这一问题倒是很有必要。 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着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近年来,国家层面的确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予以优先保障。尤其在义务教育的发展上,从校舍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配备培训、城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和营养餐改善计划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实现了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说实在的,国家打造教育的钱还是从财政盘子里挤出来的,兑现了中央对民众的承诺。 “唱功好”源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追求政绩观的功利性。我国发展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责任很明确。一些基层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优先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给力”“一把手工程”“大开绿灯”“责任追究”等正能量要求;有些领导干部一旦心血来潮,就安排教育系统今天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明天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后天又策划一个“教育工程”。表面看起来政府推动区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创新之举花样翻新,势头非常强劲,但具体牵涉的教育投入的增长、学校建设用地的划拨、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教师编制指标的审批和校长教师队伍的管理使用等等,往往会因为区域、行业、部门的利益纠葛给教育制造了更高的门槛,办事程序的繁冗、政出多门的掣肘以及行业的无奈协调使教育在无奈和尴尬中备受折腾,最后的结局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建议还是那些建议,对策还是那路对策,有点涛声依旧的调侃结局。 从戏文的角度说,一些领导干部“唱功”入戏是一种表演冲动,在做戏的舞台上是为了把戏唱好,唱出特点,唱出韵味,这只能说是为了追求一种表演艺术和舞台效果。但从具体工作看,这唱功就成了作风,成了人品,成了政府的诚信。舞台是党和人民搭建起来的,作为领导干部就应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其所说所讲就应该掷地有声、立说立行、说到做到,绝不能把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唱功在台上,做功在台下;唱功在嘴上,做功在手脚。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如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没有真情实感,自然就会把决策指导教育工作的舞台变成了讲大话、空话、套话、官话、假话的“秀”场。 唱功强调字正腔圆,做功则追求脚踏实地。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石,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件功在当代利盖后世的千秋大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做好唱功和做功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第一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地方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只要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做到唱做结合,言之凿凿,入腔入韵,有板有眼,学会做实功,做有用功,以唱功传递正能量,以做功促快速发展,学会扮好身子,定好位子,出好点子,唱出味子,做出样子,就能让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的举措落地开花。(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教育局干部 闫锁田) -《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