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摒弃了功利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在线学习、多媒体教室、慕课、翻转课堂等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也使得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在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当教师,怎样看待师生关系,成为摆在每位师者面前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诗人韩愈关于教师的定义,至今看来其实不过时,传道依然是教师的职业追求,值得每位教师心向往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的引领远远胜于术的传授,不管是古代社会也好,现代社会也好,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具有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仍旧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所在,而不只是教书没有育人,或者仅将视野局限于让学生会做题。 从现实来看,当下师生关系之所以受到挑战,发生令人蹙眉的恶性事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和教师应试倾向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在学科兴趣、职业发展乃至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这一点,传统的教育观实际上已经做出了表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想当年,孔子带领学生如沐春风般,徜徉在学习的欢乐氛围中,教与学都是一种难得的身心享受。在教学上,教师也绝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雕虫小技”,而是针对学生的个人性情、未来志向,予以巧妙点拨。 这样的教育观与教学形式,因为深谙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注意引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达至了一种相互影响的至高境界。众所周知,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饱读诗书,勤学苦练,成为学生的榜样,关键时刻“露一手”,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由衷赞叹,从而尊重教师、追随教师。师生之间其情恰恰、其乐融融,也因此有了诲而不倦、程门立雪等流传千古的教育佳话。 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元,学生差异性也越来越大,除了恪守传统的值得传承的教育观,为师之道也被赋予新的内容,即教师也要不断改变自身,了解孩子。与以前相比,当下的孩子思维更加活泼,个性更加鲜明,更喜欢活泼开放、了解时尚、具有幽默感的所谓“潮人”教师,更希望教师了解他们、认同他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对此,教师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反对什么。 陶行知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互联网时代,教师也从高高在上的教者变身为学习者,和学生一样,站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文化是知识、修养、人格、情感、气质的总和,决定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在教师群体中,总有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充满人格魅力,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课堂氛围轻松却不乏思想,他们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追寻教育的真谛,也赋予为师之道新的内涵,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成为一位名师,应养成阅读的习惯,与书为伴,既要多读童书,又要研读心理学书籍,了解童心的奥秘,还要多读教育之外的书籍。打开学生的心扉,找到教育的钥匙,很多时候要在教育之外做文章。 互联网时代的为师之道,还要拥有一种法治精神。身为教育者,教师的遵纪守法对自己而言,是知法懂法的表现,也潜移默化地使得学生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更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文化与风气。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教师发布的六条“红线”、针对高校教师发布的“红七条”,与其说是对教师师德的严格要求,不如说是当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有人说,热爱是最高的禀赋。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事业。做一名拥有自我成就感、社会赞誉的好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童心,眷恋讲台,甘于寂寞。为师之道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摒弃了功利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 ——《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