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徐红日 图片:江城
4月15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莅临讲学,在1305教室进行主题为“阳明学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的讲座。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蒋建军、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志强、守仁学院执行院长张实龙以及30余名师生参加。
杨国荣教授对国内的阳明学研究及发展给以肯定,强调了阳明学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提升有积极意义,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阳明学与当今社会的密切联系。
杨教授首先以“山间花”典故引出王阳明心学的“心”之主体,以“心”构造外部世界,花对人来说具有审美意义,至于花的颜色如何给人美的感受,只对于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才有意义。提到王阳明的“良知”说,杨教授认为,其实际内涵为心和理的统一,心是个体意识,理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世界,良知是人人生而有之,但强调的是自发形态,有一个自觉问题,内化于心而达到道德自觉;另一方面,“良知”也是外化于外物世界,“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现“良知”,最终构建有序的道德伦常秩序。
谈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时,杨教授认为侧重的是“知”和“行”的过程,“良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只有通过“致”,才能走向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一个从“知”到“行”再到“致”的过程。从观念上说,王阳明是倡导“知”和“行”之间的相互关联,真正的“知”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行动要有知识、理性来加以引导。
王阳明心学还包括很多内容,如要求人追求行为的合理合度,超越道德的麻木,从万物一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今天依然具有它的意义。杨教授告诫大家,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说,都能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那你就是圣贤了。
现场有不少教师就自己对阳明心学的学习和理解,包括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以及阳明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陈志强院长也就守仁学院近年来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强调阳明学研究要积极服务于学校以及宁波地方的发展。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现场气氛热烈,大家感觉收获良多。
杨国荣教授简介
杨国荣,男,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主席、国际哲学学院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成英文、德文、韩文。
![]() | ![]() | ![]() |
![]() | ![]() | ![]() |